「上個月互動還有幾千,這個月怎麼剩幾百了!?」
身為社群經營者,每天例行公事莫過於絞盡腦汁發想內容,以及頻繁與演算法較勁。然而,以 Meta 為首的社群平台演算法異動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舉凡新功能推出就會有功能紅利的潛規則外,基本上有在定期觀察社群互動表現的人都不難發現 — 社群觸及似乎常會出奇不意的進入冬眠期,而想要讓互動回溫卻得燒掉小編們更多的「才」。因此,本文將解析 IG 觸及率近期下降的可能性,同時分享可嘗試恢復互動的方法,讓我們一起化解神秘的降觸詛咒吧!

在開始之前,或許你曾想過,是否可能因自己的社群經營策略失敗而導致雪崩式的觸及下滑呢?關於這點你大可放心,相信多數品牌社群小編都會拍拍你的肩膀對你說:「你一點都不孤單!」同時小編們總不能待在原地目送一去不復返的社群互動而無作為,所以「了解演算法喜好」來讓觸及回心轉意這件事,便成了社群經營者努力的方向。

想用看的?可以訂閱 SHOPLINE YouTube 頻道觀看「店」商即時通唷!

「店」商即時通 EP11

淺談品牌 IG 觸及率下滑的原因…

首先,IG 觸及下滑的原因,不外乎是受到「演算法」、「社群內容」與「社群規範」三種因素的影響,而在此編輯稱它們為「ABC 三要素」:

  • 演算法的更新(Algorithm Update)
  • 無趣乏味內容(Boring Content)
  • 違反《社群守則》(Community Guidelines)

演算法的更新(Algorithm Update)

說到演算法,或許很多人下意識會認為,應該是 IG 調整了排名機制導致觸及普遍下滑,其實這樣的想法並非是錯的,而這裡會花一些篇幅來談談所謂「IG 演算法」的機制,由於在 2023 年 6 月 Instagram 執行長 Adam Mosseri 便在個人 IG 與部落格分享了 IG 演算法這件事,以及各種 IG 內容形式的排名運作,因此會以官方說法為討論基礎,就讓我們開始吧!

所謂 IG 演算法

Adam 提到,IG 的演算法並不是「用單一獨特的演算法去查看用戶的喜好來曝光內容」,而是由多種演算法、分類流程去構築出一種「強調個人化體驗」的曝光機制,並經由一系列的預測來推斷該用戶的喜好,因此每個人所看到的內容排序一定都不同,並且沒有人能夠完全摸透這排名機制的底層邏輯,總之就是出現在你 IG 帳號頻次越多,內容排序越往前的帳號,多半都是 IG 認為你「感興趣的內容」。

所以編輯認為當觸及出現快速下降的時候,確實可能是受到演算法排名機制調整的影響,而這時你可能會想,那經營 IG 不就等於無的放矢,想要有人氣還得靠運氣嗎?那也不竟然。因為只要了解「IG 演算法的喜好」,或許就能對症下藥,而關於這點,Adam 在影片當中也明確分享了「動態消息(Feed)」、「限時動態(Story)」、「連續短片(Reels)」與「探索(Explore)」的排名要點,整理如下:

動態消息(Feed)排名要點

動態消息主要會受到用戶的留言、按愛心、分享、點擊帳號檔案、甚至是在 Feed 上花費的時間有關,而行銷人都知道,就算粉絲有追蹤你,當你發文時,也不見得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他的版面上(甚至還不會出現),所以對此 Adam 也有列舉出 4 個影響排名的要素,依重要性分別為:

  1. 【互動歷程】:用戶過去傾向在 Instagram 上按讚、分享、留言等互動的內容。
  2. 【貼文數據】:該貼文的熱門度(有多少人按讚、留言、分享和儲存的貼文、以及累積互動的速度、發文的時間、地理位置等。
  3. 【發文者資訊】:用戶與發文者互動的頻次,如過去幾週與該帳號互動幾次。
  4. 【發文者互動】:用戶對於特定帳號的互動情況,例如是否會在對方貼文相互留言等。

總結來說,品牌想要讓動態消息曝光在追蹤者眼前,就是讓他們願意「頻繁地進行互動」,而具體作法可參考以下:

建議作法詳細說明
穩定發布新穎貼文品牌定期發佈內容,才能不被追蹤者忘記,同時內容可以跟上流行話題,讓追蹤者願意關注內容,快速累積互動表現。像是借勢內容有時就很容易獲得大量關注與互動成為爆文。
強化內容的收藏性富有知識性或是方法論的內容可提高追蹤者願意收藏貼文的自願。像很多品牌會產製跟自身領域相關的專業內容,亦或是工具教學文來讓人想收藏。
引導互動的 CTA有時候追蹤者看完內容就離開了,不妨在文案與圖片、影片中加入一些 CTA 來提醒他們按讚、留言、收藏等,多少能起到效果。
回覆追蹤者的互動除了追蹤者與品牌互動,有時品牌也可以回覆追蹤者的留言,甚至可以與鐵粉進行更深入的互動,這樣也容易讓你的內容更常出現在他的版面中。
提高動態消息曝光的參考作法

此外,Adam 也提到了「最愛(favorites)」與「追蹤(following)」的差別:

  • 「最愛(favorites)」:演算法會盡最大的努力將用戶「最愛」的帳號動態置頂,所以如果想要讓追蹤者更常留意你,也可以透過一些行銷誘因或是 CTA,來號召追蹤者願意把品牌設定成最愛。如不定期的限時回饋好禮活動給顧客,請顧客可以設品牌帳號為「最愛」,才能第一時間留意到活動貼文。(同時用戶能在動態消息畫面左上角篩選「追蹤中」與「最愛」的呈現)
  • 「追蹤(following)」:一般的關注追蹤,內容曝光是按時間來排序,當然不是你一發文追蹤者剛好在用 IG 就看得到,還會與前面提到的影響因素有關。

限時動態(Story)的排名要點

再來是限動,基本上 IG 在曝光限動排序的因素,依重要性分別為:

  1. 【查看歷程】:評估用戶有多頻繁查看該帳號的限動。
  2. 【互動歷程】:評估用戶是否經常對該帳號限動按愛心與私訊互動。
  3. 【親密度】:評估用戶與該帳號的關係有多密切,如該帳號是否會與用戶進行私訊互動等。

而基於以上要素,來預測用戶喜愛查看的限動,因此當你打開 IG 時,限時動態列表中排得越靠前的限動,就代表是你更關心和感興趣的帳號。

而限動的排序與動態消息一樣,都講究「互動」二字,因此如何在限動中創造互動就成了關鍵,而 IG 其實時常更新很多限動的「互動貼紙」,推薦品牌可以多加運用來創造互動,像是「加入連結」、「問答」、「輪到你了」、「票選」等,並配合有趣的話題,來增加追蹤者的點擊,藉此提高限動的排序名次。

連續短片(Reels)的排名要點

在 Reels 方面,其目的主要是幫助用戶能夠發現更多新奇事物。因此就如同「探索」一樣,用戶所看到的大部分內容多半都是尚未追蹤與關注的帳號,加上因為每天 IG 用戶都會發布大量的 Reels,因此演算法需要參考依據來預測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

而 Adam 提到,基本上 IG 會查看你互動過的 Reels,以及與同一個 Reels 上互動的其他人,他們都對什麼樣的其他內容感興趣,進而進行排名機制的運作,而具體主要的排名要素如下:

  1. 【互動歷程】:用戶過去經常看的 Reels 內容。
  2. 【Reels 相關數據】:Reels 是否有被完整看完 、用戶是否有對 Reels 進行按讚珍藏等互動、是否有 Reels 轉發給其他人、是否有前往 Reels 音樂頁面上瀏覽更多影片等、影片內容的音訊與濾鏡效果的受歡迎度等。
  3. 【Reels 作者資訊】:Reels 作者的追蹤者數量與互動表現。
  4. 【與 Reels 作者互動】:與「探索」一樣,該 Reels 可能是由用戶未追蹤的帳號發佈,但如果用戶與該作者互動,則代表其對於該作者分享的內容感興趣。

探索(Explore)的排名要點

實際上,探索基本上與 Reels 排名要點差不多,但頭一個排名因素是「貼文數據」,會看該貼文是否受歡迎等,再來則是「互動歷程」,在 IG 上你更感興趣的內容主題是什麼;而第三和第四個因素則與 Reels 一樣,為該貼文作者資訊及用戶與該作者互動的歷程。

看完上述內容,相信只要掌握這些格式的演算法喜好,勢必有機會創造更多曝光,所以善用這些要點去做內容安排,一起嘗試讓觸及率止跌回升吧。

無趣乏味內容(Boring Content)

社群平台的特性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多數使用者流連於社群平台,圖的是一個開心,以及滿足自身對於各種領域的好奇心理,所以太多艱澀難懂的內容常會被使用者忽略,更別說是「廣告感」十足的內容,基本上是無法讓用戶停留駐足的。

所以社群小編的價值就在於,如何在品牌的行銷內容中揉合吸引眼球的創意,同時構思社群內容的畫面呈現等,來讓原本生硬的內容或是廣宣的資訊轉變為新奇有趣的故事,進而達成品牌行銷的目的。

而回到無趣內容影響觸及方面,其實從上述提及演算法等排名內容的機制來看,最直觀的就是乏味的內容比較不會讓人想要互動,因此在個人化當道的演算機制下,內容自然而然不容易推播到粉絲眼前,加上品牌經營社群已是基本功,當同質性競品越來越多時,誰的內容更獲得粉絲喜愛,才有可能被排名機制給提前曝光。

違反《社群守則》(Community Guidelines)

除了上述提到的兩點,最後一點則是與 Adam 提到的「Shadowbanning(秘密屏蔽)」有關,先簡單介紹這個名詞,意指平台的內容審查機制,當平台認定該內容不適合出現於平台時,並會在平台上屏蔽該內容,但被屏蔽的用戶是不會看出自己被屏蔽的,而這邊他也特別說明 Instagram 上不會「秘密」的隱藏你的內容,而對於 Shadowbanning 這個字也是名詞上的各自解讀,總而言之就是, Instagram 是會明確顯示出你有哪些內容因違反《社群守則》而被屏蔽的。

因此,當你某篇 IG 內容觸及異常下降時,可以第一時間看看是否為帳號內容違反了《社群守則》,而平台是有開放給用戶檢視自己的「帳號狀態」與「支援要求」的功能,讓你快速知道有哪些是被屏蔽的違規內容。

該如何檢視自己帳號是否有違反《社群守則》?

關於這點,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確認自己 IG 帳號的狀態,只要到「帳號主頁 → 右上角三條線 → 設定與隱私(非商業檔案的話這裡是「設定與動態」) →  帳號狀態」。而這時可以看你「是否有違反《社群守則》的內容」、「帳號是否能被推薦」、「帳號是否能盈利」以及「是否有無法使用的功能」。如果以上你出現的都是綠勾勾,那恭喜你的帳號並沒有違反《社群守則》,反之如果有違反的內容,想當然就是建議刪除違反的內容最好。

當 IG 觸及率異常時,可以先確認自己帳號是否有被系統認定為違規內容
當 IG 觸及率異常時,可以先確認自己帳號是否有被系統認定為違規內容

當然,除了上面三項影響因素外,一定還有其餘可能的原因,像是社群平台剛崛起時,很多品牌會透過「購入粉絲」的方式來衝起粉絲基數,這時就有可能會因為「缺少真粉」的原因,以及平台剔除假帳號(通常很多賣粉商會用假帳號)而導致追蹤者變少,進而一點一滴的影響既有的社群表現。因此,還是回到社群經營的關鍵,如何透過優質內容來吸引粉絲追蹤,才是養好品牌社群體質的首要關鍵,當粉絲黏著度高、你的內容持續吸引人,勢必就不用擔心演算法跟其他異動的影響。

繼續閱讀文章

Hashtags 好像沒效果了,那內容規劃還需要使用嗎?

除此之外,關於內容產製上,相信多半行銷人都會在文案中加入 Hashtags(主題標籤)來分類內容,同時也會透過它來做曝光策略的規劃,讓潛在 IG 用戶可以在搜尋時,有機會一步藉 Hashtags 觸及到品牌。但不知各位是否有發現,過往附上了一堆 Hashtags 後,好像多多少少有起到一些作用,但近期卻感到適得其反,究竟是否也是因為演算法調整、或是違反《社群守則》而讓它沒效果嗎?還是現在 Hashtags 就沒作用呢?

這裡先說結論,大眾瀏覽 IG 的習慣,漸漸從「主動搜尋」轉變為「被動接受」,Hashtags(主題標籤)似乎但像以往能有效增加觸及,比較像是告知演算法你的貼文方向,同時在去年發現 Hashtags 沒作用,可能是因 2023 年 5 月時,IG 有將「主題標籤頁面」更新為「最熱門」與「近期最熱門」兩種篩選方式,這也代表著如果貼文不夠熱門,就有可能無法出現在主題標籤頁的排名中,然而,我們發現 2024 年似乎主題標籤頁面又有些許變化,目前(2024.4)是只有顯示熱門貼文而已,這也反映出貼文想曝光在主題標籤頁似乎更具挑戰。

看到這邊,其實也不用氣餒,當我使用多組截然不同興趣的 IG 用戶帳號,各自搜尋「#台北景點」這個主題標籤後,可以發現其實貼文曝光排序大同小異,都是相同的熱門貼文,只有一些排序上有些微差異(見下圖),配合上面演算法的喜好推斷,是可以「假設」主題標籤頁面的排序與「探索」類似,但更傾向於「貼文的受歡迎程度」,而 IG 官方也有提到,動態、主題標籤和地標頁面的排序,會以「分享貼文的時機」、「其他用戶與貼文互動的方式」與「內容是否符合《推薦內容守則》」有關,所以只要貼文夠熱門且有互動,加上發文時機的安排,就能有機會越早被看見(這裡也特別說明,推薦內容守則中有明確提到「不會被推薦的原因」,都是品牌可以避免跟留意的)。

不同帳號於同一時間點搜尋同一個主題標籤,僅內容排序不同,但熱門貼文一致
不同帳號於同一時間點搜尋同一個主題標籤,僅內容排序不同,但熱門貼文一致

舉例來說,若是有一個最新的台北景點出現了,如果你的內容快又即時,並且從標籤、地理資訊、文案內容都做好規劃安排,那相信加入這個 Hashtag 是有機會擠進主題標籤頁面的熱門貼文中的,推薦品牌都可以去嘗試看看想要主攻的主題標籤,是否有可以規劃內容的好時機唷。

而由於要打造出熱門的貼文絕非易事,是需要花時間與心思去安排內容的,因此這裡也就不多加贅述,只能說 Hashtags 加好加滿的時代過去了,不如把內容更加豐富,所以這裡也分享一下「如何避免陷入 Hashtags 的使用迷思」好了。

使用 Hashtags 的 5 大迷思

  1. 【都使用熱門主題標籤】:非常熱門的主題標籤,可想而知競爭最激烈,因此找到有機會的主題標籤比使用最熱門的標籤更有效,而目前坊間也有很多標籤工具是能評估標籤的競爭度的,都可以配合使用來規劃主題標籤。
  2. 【使用過多主題標籤】 :IG 本身就有貼文主題標籤使用上限,目前是以 30 個為限,其中,而根據 KOL Radar(2023.10)文章分享,平均以 11 個 Hashtags 數量最能引起貼文迴響,但這裡也特別說明,內容的含金量與趣味程度還是比加入 Hashtags 更加有效。
  3. 【把主題標籤放留言】 :有看過很多帳號會將主題標籤放在留言當中,但其實放在留言處的主題標籤,或許沒有直接放在 Caption(主文)處有用,因為同樣以對「演算法」的邏輯來看,動態消息「貼文數據」是優先於「發文者互動」的,因此不敢確保主題標籤放留言一定沒用,但相信效果應該也不會太好。
  4. 【每篇主題標籤一樣】 :不得不說每個社群平台都是重視原創內容的,因此如果你每篇都用同樣的主題標籤勢必不吃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針對你每篇內容去安排主題標籤才對,當然可以整理出一些你每篇都會用到的主題標籤,如「品牌名」、「商品名」之類的,但其餘主題標籤則可以視內容而定。
  5. 【隨意使用主題標籤】 :當然,既然有《社群守則》,就代表一定有不能露出的內容,甚至是會被檢舉的內容,而主題標籤想當然耳也在其中,所以避免使用違反規範的 Hashtags 至少不會直接被屏蔽 ,而有哪些被禁止的主題標籤呢?其實你直接反搜就知道了,像是「#sex、#drug」這種基本款一定是會被禁以外(被禁止就是搜尋結果會顯示「查無結果」,或是有明確社群規範指示出現都是),也建議大家反搜之餘可透過 MetaHashtags 這類型工具去檢查,而 IG 官方也提到,如果與特定主題標籤相關的內容或主題標籤文字會隨時間改變,並且官方是鼓勵用戶檢舉不當的主題標籤。
《網店設計風格指南》
風格簡潔有力的網站,會讓人對品牌留下幹練、大器的印象,而色彩繽紛的網站,可以傳達活潑有朝氣的氛圍

拯救品牌 IG 觸及的其他作法?

最後,對於如何提升 IG 帳號的影響力,Adam 也有分享五點作法:

  • 【進行實驗】:由於每個用戶都是不同的,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也不相同。因此,品牌要不斷進行測試,找出追蹤你品牌帳號的粉絲有共鳴的內容,再延伸出更多類似的內容。
  • 【數據洞察】:與上面實驗相同,就是以數據判斷哪些內容是能激起互動的,又有什麼類型的內容對品牌來說是成效差的?針對好的內容去優化,差的內容進行迭代。
  • 【增加合作】:推薦與其他創作者一起合作創造新事物,除了互相進行粉絲引流外,更重要的是能激盪出更多樣化的新內容。
  • 【帳號狀態】:時刻檢查帳號是否有任何違反《社群守則》,若有被限制時,可以進行調整或是申訴。
  • 【原創內容】:內容當道,原創內容勢必能吸引更多用戶的喜愛。

而除了 Adam 分享的方向外,以編輯自身經驗分享,台灣消費者對於「原創內容」+「流行話題」+「熱門格式」這三個要素最感興趣:像是當下流行的議題(如迷因梗、時事梗等),配上品牌獨家的內容,就很容易讓追蹤者感到耳目一新,而近年短影音趣味影片、懶人包、小技巧教學影片也是熱門的內容格式,倘若再將原本的內容從圖像轉化為影像時,便有機會吸引更多潛在的粉絲。

熱門內容三元素
熱門內容三元素

總結

雖然 IG 觸及普遍下降有感,但也只能說行銷人員的考驗總是接踵而至,如何在現行演算法喜好下指導品牌適合的經營方向,並採取適當的規劃及安排,就有機會提高貼文的觸及率。而由於演算法經常調整與改變,但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好的內容始終是不會是被淘汰的,因此持續累積優質內容在社群平台上,相信粉絲們都會持續關注的。

如果看完以上內容覺得有幫助,歡迎訂閱電商教室電子報,SHOPLINE 每週都會寄送最近文章給你唷!而如果你還在找尋開店資源豐富的電商平台,也可以免費試用 SHOPLINE,或是預約開店顧問諮詢來了解各種方案,成功打理自己的品牌生意吧!

(文章封面圖片由 AI 生成再進行後製)

你覺得文章有幫助到你嗎?

歡迎給我們評論唷!

5 / 5. 共有 3

可以留下你的評論讓我們知道

延伸閱讀

追蹤電商教室,趨勢新知報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