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林克威授權 SHOPLINE 電商教室編輯、刊登。|

常常跑得不見人影的鄰居阿姨,最近這幾天都看到她在走廊晃來晃去,好奇問她怎麼每天都在家?她笑笑地對我說:「啊就在等雙十一買的東西啊,一整箱的衛生紙買起來好便宜,但又不知道何時能到貨,只好待在家裡,害我不能趴趴走!」以前總是手上扛著大包小包、上氣不接下氣的她,現在也學會網路購物,除了百貨公司的周年慶之外,電商活動也會精打細算不錯過。

今年的雙十一,表面上看起來是冷清了許多,畢竟 PChome 停辦演唱會、蝦皮把主力放在網紅短影音,也少了大咖跨夜直播的活動,但看似慶祝活動減少的背後,其實消費者都默默下單。根據 Momo 的新聞稿顯示,在 11/1-11/11 的檔期業績有日均 4 倍,家用清潔用品業績年增 41%、母嬰尿布達 40%,而生活清潔家電也有 31%,看得出來走「囤貨風」。

而 PChome24h 購物在 11/10 的單日活動業績也比去年成長 25%,熱銷商品前四名依舊是強項的通訊、筆電、家電及數位周邊,第五名才是食品保健類,但電子票券也大受歡迎,成了熱門品項。

另外 Yahoo 奇摩雙 11 首日業績年成長雙位數,除了 3C 新機種熱賣之外,連黃金、精品都爆量;蝦皮首日頭兩小時銷售物件上千萬件,平均每秒賣出 5000 件商品,相較平日成長 11 倍,排名前三的品項為「手機平板與周邊」(較 2021 年同期成長 7 倍)、「家電用品」及「美妝保健」。

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顯示對於綜合型電商平台有特別的「愛好」。Money101 數位調查中心先前進行「2022 消費者網購支付行為調查」,顯示高達 78.72% 受訪者還是選擇綜合型電商平台,如 PChome、Momo 或蝦皮購物,僅有 9.09% 選擇品牌官網或是實體零售網購通路, UberEats、Foodpanda 等外送平台只有 7.95%,而國外集合式品牌網站則為4.25%,顯示外送平台就算有了「優市」,或是和其他超商、超市及量販店合作,但消費者還是較少利用平台購買生活用品或生鮮食品。

另外在 3000 多份的調查中,也發現很特別的一點:僅有 9.77% 的消費者對平台免運「有 fu」,反而是有 31.83% 受訪者重視電商是否提供多種類的商品或品牌,顯示消費都比較在乎「一站式購足」,吸引力勝過商品價格優惠、回饋與折扣。

若從消費年齡層、購物傾向、次數及消費金額來看,31 歲至 45 歲之間為大宗,占 30.41%,其次為 36 歲至 40 歲的 22.83%;而生活用品是最受歡迎的品項。另外根據資策會發布的「2022 電商購物節消費者調查」,也顯示消費超過萬元的網友達到 47%,較 2021 年成長 10%;而年度平均消費金額為 21,728 元,比2021年成長 44%。

每個月都有購物節的情況下,雙十一為什麼還是這麼吸引人?要端出比折扣還更有吸引力的消費誘因,可謂是電商業者最大的挑戰。

一、疫情加通膨讓消費者不停手

近 3 年的疫情,讓民眾習慣於網路消費,另外日常用品天天都用得到,在預期通膨的心理下,讓民眾更願意去「囤貨」,畢竟未來的價格只會水漲船高。根據資策會的統計,計畫性購物比例從 2021 年的 60% 微升至 64%。

繼續閱讀文章

二、積極造節

受到中國大陸造節的影響,台灣電商業者也習慣跟風,將雙十一塑造成像百貨周年慶一樣的感覺,雖然電商本身還是有自己的周年慶,但還是會強打一波。

《2024 新零售開店白皮書》
剖析開店大數據來洞察市場的脈動,歸納出未來 2024 年零售產業的發展趨勢,免費下載此電子書!

三、對價格敏感度上升

受到「電商節一定會價格最低」的預期心理因素,消費者在前幾個月就會開始比價,等到了真正的電商節,就會擔心「之後就不會有這樣的品牌折扣優惠力度」,自然就會買下去。

四、讓顧客有所期待

無論是媒體露出、名人代言宣傳,還是在自家頁面打廣告、放上各族群在意的商品等,都是最基本的行銷方式,各家平台牤端出了「天天簽名報到領回饋」、抽加碼折價券,或是與配合銀行的「最殺回饋」,此時不清空購物車,又待何時?

五、五花八門招式盡出

根據資策會調查,除了優惠(免運、折價券、購物金、行動支付優惠、卡友優惠)之外的促銷活動,39% 的消費者最愛有贈品,26% 則喜歡參與抽獎,在乎累積點數的也有 26%(以 36 至 65 歲為主),玩遊戲解任務的有 21%(以 18-45 歲最多)。

其實根據 Statista 的數據顯示,節慶檔期通常約佔品牌年銷售額的「至少」四分之一,當股市可能面臨熊市、通膨壓力提高、經濟不確定因素的陰影籠罩下,電商若是能把握機會讓銷售業績劃下完美句點,也等於是減少明年開展的壓力。

雖然也有許多店家擺明「我們就是不參加節慶」,但這樣的店家也要考慮到以下因素:品牌知名度夠?死忠消費者人數夠多?商品替代性低?廣告下得夠多,讓消費者在其他折扣時段可以看得到而且還願意買單?不然在大家一片「打到骨折」的節骨眼上,消費者在搜尋時看到「過硬」的商品,很有可能會留下不佳的印象,未來可能也會選擇寧可買其他感覺比較有折扣的同性質商品。

面對雙十一,電商還有一個最需要注意的問題:物流。沒有自己車隊、要靠其他宅配公司的情況下,消費者可能會因為等待「費時曠日」,也會留下不好的印象。這時候可以用一些小方法來增加消費者的好感度,例如一張寫著「讓您久等了」的小卡上,附上折價或下次免運的折扣序號;或是邀請加入 LINE 官方帳號,提供優惠,或是送上新品的試用,都可以讓消費者感到驚喜,減少因為等待太久而想退貨的心理因素。

其實消費者也知道原物料上漲、運輸費用提高、預期商品會價格提高,但如何估算獲利、抓好成本控管,也是電商需要評估的部分,但在品牌還沒有夠成長茁壯前,跟著節慶走或許是比較保險的方式,雖然不能期待奇蹟般的增長,但至少賺一波,也是不無小補。

   【作者介紹】
我是林克威,我是一個創業者、作家,我喜歡研究數位、電商、科技、創業的商業模式,每週主持 Podcast 節目,「電商原來是醬」分享操作電商的實戰經驗與知識。讓讀者輕易了解電商新思維,希望大家會喜歡,也歡迎給我意見。
Website: https://www.kwl.tw
Podcast: https://linktr.ee/ecprotw

如果看完以上內容,你也想要建立一個品牌官網,歡迎免費試用 SHOPLINE,或預約專業開店顧問了解更多。

|本文由作者林克威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通膨下的雙十一 ,人人都是電商「折」學家》|

(本站專欄文章觀點代表多元之意見,並不代表《SHOPLINE 電商教室》立場)

你覺得文章有幫助到你嗎?

歡迎給我們評論唷!

0 / 5. 共有 0

可以留下你的評論讓我們知道

延伸閱讀

追蹤電商教室,趨勢新知報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