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 2025 年 10 月 15 日 INSIDE|
XROUND 這次預購耳夾式耳機的活動背後,針對已有會員基礎的品牌,新品發佈可從第三方募資轉向官網預購。此策略旨在深化會員關係、掌握數據主權以利敏捷行銷,並保有預算自主性,為品牌提供一條鞏固核心客群的增量路徑。
在台灣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已經習慣看到新品牌透過嘖嘖、flyingV 等第三方募資平台來推出新產品,不僅能為新創團隊募集第一桶金,更能透過平台流量觸及潛在消費者。
但當品牌逐漸成熟、擁有穩定客群後,這條看似必經的路徑是否仍是最佳解?台灣聲學科技品牌 XROUND 這次透過開店平台 SHOPLINE 的系統,在自家品牌官網上為即將推出的 VeraClip 開放式耳夾耳機舉行預購,成功獲得 1,900 多萬的佳績。或許這樣的案例在流量紅利正快速消失的當下,為行銷與電商市場帶來新的思考。

從利基市場出發的聲學品牌
XROUND 作為台灣的聲學科技品牌,產品線橫跨耳機、音響、助聽器,甚至延伸至 OEM / ODM 以及軍工領域的工業耳護與射擊耳護。面對市場上國際巨頭的強勢存在,XROUND 選擇不與主流品牌正面交鋒,而是精準鎖定利基市場,將消費性耳機產品區分為遊戲、運動、商務三大類別,針對特定使用情境與需求進行溝通。
這種策略性市場定位,也反映在他們對於新品推廣管道的選擇上。XROUND 從創立初期便開始使用 SHOPLINE 建置官網,累積了相當規模的會員基礎。
因此這次當他們決定推出最新的「開放式耳夾耳機」時,並沒有選擇大家熟悉的第三方募資平台,而是選擇在自家官網上進行預購活動。
這並非 XROUND 第一次在官網進行預購,但卻是首次運用 SHOPLINE 新開發的「促購元件」模組。過去他們需要自己投入前端工程時間來製作活動頁面,現在透過系統化的模組,大幅降低技術門檻與時間成本。
在談論這個案例之前,需要先釐清一個重要的概念區分。XROUND 行銷長楊曜丞特別強調,雖然現在許多平台上的專案都帶有濃厚的預購性質,但預購與募資在本質上仍有差異。他們的操作邏輯更偏向預購,意即產品多半已經開發完成,正等待量產出貨,品牌對於產品規格、成本結構與出貨時程都有明確掌握。
相對地,傳統募資則可能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產品是否能如期實現、最終規格如何,都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這種差異不僅影響消費者的期待管理,也決定了品牌在活動設計與溝通策略上的不同考量。
官網或平台?品牌的三維度評估框架
對於已經擁有一定市場知名度的品牌而言,新品究竟該在官網還是第三方平台推出?楊曜丞提出了三個核心方向。
首先是產品創新度,特別是在技術層面的突破性。這個判斷標準背後有著清晰的邏輯:第三方募資平台的核心價值在於流量與曝光,但平台願意給予的流量資源,取決於產品能否在技術論述上吸引目光、創造話題。
比如 XROUND 就曾推出一款外觀看似普通藍牙喇叭,卻能模擬多聲道環繞音響效果的產品,這種在消費者體驗上有顯著突破的技術創新,非常適合在第三方募資平台上展開,因為它能夠創造足夠的驚奇感,吸引原本不認識品牌的新客群停下來了解。
然而,這次的開放式耳夾耳機情況有所不同。這款產品的主要特色集中在外觀設計的時尚感與配戴體驗的舒適性優化,雖然同樣是優秀的產品,但在技術論述的層面上較難達到讓人驚艷的程度。對於聲學產品而言,如果無法在音質技術、降噪演算法或電池續航等核心技術面向提出突破性論述,就很難在募資平台的茫茫專案海中脫穎而出。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在官網推出反而更為合適,因為既有會員已經認同品牌的設計語言與品質保證,外觀與配戴體驗的升級對他們而言就是最好的購買理由。
第二個考量是受眾輪廓的契合度。上架第三方平台的核心目的是借助平台流量觸及品牌原本接觸不到的新客群。相對地,在自家官網進行預購,則是為了深化與現有會員的關係,讓已經認識品牌、信任品牌的消費者能夠優先參與新品體驗。這兩種策略並非互斥,而是各有其價值。
第三個維度則涉及平台抽成與預算自主性。雖然第三方平台的抽成確實是現實考量,但 XROUND 更看重數據自主權與預算運用的靈活度。SHOPLINE 作為完整的電商系統,能夠追蹤從頁面瀏覽、加入購物車到結帳的完整消費者行為數據,這種數據蒐集的完整度遠高於專案性質的募資平台。
更重要的是,省下的平台抽成費用可以轉化為更靈活的行銷預算,品牌能夠自主決定要投入在哪些廣告管道、如何配置素材製作資源,這種自主性正是精準行銷的關鍵。
此外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加分項:信任感。部分消費者可能不熟悉第三方募資平台的操作流程,甚至對出貨時程抱持疑慮。相較之下,SHOPLINE 的購物結帳流程與主流電商體驗一致,對於品牌既有會員而言,在熟悉的官網再次購買不僅操作門檻低,更能強化品牌的可信度,不會產生額外的心理障礙。
從團購類型到團購流程一次為你解析,並完整介紹 SHOPLINE 團購解決方案,為你接軌團購商機
從頁面設計到訂單處理的一站式方案
SHOPLINE 在前端頁面設計方面,他們提供了累積金額、累積銷量、剩餘庫存等核心進度條元件,搭配倒數計時器、嵌入影片、可折疊的常見問答區塊等常用模組。另外,與第三方平台的公版頁面不同,SHOPLINE 的頁面編輯器允許品牌自由拖拉圖片與模組,讓對視覺呈現有較高要求的品牌擁有更大的設計彈性,這對於需要精準傳達品牌調性的產品特別重要。
後台整合方案則在活動推廣階段,品牌可以運用 RFM 顧客分群功能,根據消費者的近期購買時間、購買頻率與消費金額,對不同客群透過站內的 LINE 或 EDM 系統進行推播。這種精準行銷的能力,讓品牌能夠針對高價值客戶優先推送早鳥優惠,或是對沉睡客戶發送喚醒訊息,提升行銷效率。
在訂單處理環節,SHOPLINE 的購物車系統能夠將預購品與現貨商品分開結帳,並在後續自動拆單出貨。這個看似簡單的功能,實際上為品牌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與運費支出。過去品牌可能需要人工檢查每張訂單、手動拆分預購與現貨商品,現在系統能夠自動處理。
客服整合功能同樣不容忽視。內建的訊息中心可以整合 Facebook、LINE 等多通路訊息,搭配 Chatbot 自動回覆常見問題,在預購活動期間通常會湧入大量詢問的情況下,能夠顯著提升客服效率,確保消費者得到即時回應。

即時數據驅動的敏捷行銷
一般品牌掛載的 Google Analytics 數據通常會延遲 24 到 48 小時,但 SHOPLINE 的 Shoplytics 數據分析中心能夠以分鐘為單位更新數據。這在活動首日流量高峰時就能發揮關鍵作用,因為預購活動的特性就是首日流量極高,大量消費者會在活動開始的幾個小時內湧入,行銷團隊需要在這個黃金時段快速判斷策略成效並做出調整。
舉例來說,當品牌在中午 12 點推播行銷訊息後,下午 3 點就需要根據數據來決定晚上的策略方向。如果數據延遲 24 小時,團隊就無法即時掌握購物車狀況,不知道消費者實際加購了哪些商品組合,也無法評估不同流量來源的轉換率表現,這代表團隊只能憑經驗與直覺來決定接下來的投放策略,錯失了數據驅動決策的機會。但有了即時數據,情況完全不同。
行銷角色的進化與不可取代性
過去大量時間花費在手動匯出名單、製作分群表格、逐一設定發送條件、核對訂單資料等機械性操作,一個簡單的再行銷活動可能就需要耗費半天時間在資料處理上。現在這些工作都能由系統自動完成,行銷人員終於能夠從重複性的手動作業中解放出來。
但這些由 AI 產出的數據分析與洞察,最終仍需要人類的判斷與決策。面對同樣一組數據,不同的行銷人員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與應對策略。哪些數據趨勢值得深入關注?這個消費行為的變化背後反映了什麼樣的消費者心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與競爭態勢下,應該採取進攻還是防守策略?
這些需要整合多方資訊、權衡利弊得失、甚至帶有直覺與創意成分的決策環節,正是目前 AI 無法完全取代的領域,也是行銷專業人員在自動化時代中不可取代的核心價值所在。
官網預購作為市場增量而非零和競爭
XROUND 與 SHOPLINE 雙方都清楚表達,在官網推出預購功能並非要與第三方募資平台競爭或瓜分市場,而是為整體市場帶來增量機會。對於從零開始、需要第一桶資金與市場驗證的小型新創品牌,第三方募資平台提供的流量與信任背書仍然是最佳選擇。這個生態系統的價值無可取代。
然而,對於許多已經擁有官網與會員基礎,卻從未嘗試過大型預購活動的成熟品牌來說,SHOPLINE 提供了一個嘗試這種行銷手法的新選項。超早鳥優惠、倒數計時、達標解鎖等機制,已經成為市場熟悉的行銷語言,消費者對這種模式也有了清晰的認知與期待。品牌不一定需要透過第三方平台才能運用這些策略,在自家官網上同樣可以創造類似的購買氛圍與急迫感。
|本文轉載至 INSIDE,原文標題為《自辦預購募近 2000 萬!網購流量難搶 XROUND 如何靠群募聚人氣?》|

SHOPLINE 透過創新的服務與國際化的團隊,持續為品牌賣家打造最好的產品,以品牌電商架站平台為核心,提供跨境電商、社群電商、POS 系統 以及 O2O 虛實整合等全通路解決方案,是亞洲電商市場的行業領軍者。